食品问题乱象丛生,谁该为其买单?

2022-06-15

发布者:成汇食品

 近期,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墨汁粉条……一系列食品问题恶性事件陆续被曝光,人民对食品的态度由“民以食为天”渐渐向“谈食色变”转变,食品问题乱象丛生。


  中国人民好不容易解决了能不能吃饱的问题,却又不得不开始担心会不会被“吃倒”。到底是什么让中国消费者陷入食品问题的恐慌?谁又该为此负责呢?


  笔者认为,在食品保障这个庞大的体系中,食品经过了生产商、营销商、监管部门、消费者等等单位和个人的层层把关,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将引发食品危机。因此,无论是生产商、或是监管部门、抑或是消费者都应该为食品问题负一定的责任。


  生产商: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事件发生后,首先被消费者拿出来批斗的便是黑心的生产商。温总理也曾在一次与网民的互动中,怒斥“本应流着道德的血液”的黑心商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但是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却成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短腿。“向钱看”这种不可取的心态正在逐步代替“向前看”,很多食品生产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置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问题于不顾,在巨额的利益面前泯灭了良知。


  另外,随着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企业为保持市场的占有率,乘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为公众的健康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在我国,想要从事食品生产这一行业并不是件难事,这使得食品生产门槛较低,直接导致了生产者素质普遍偏低。很多生产商雇佣的员工并不了解国家出台的有关食品安问题的相关规定,甚至对食品生产中用到的各种添加剂毫无了解。就拿瘦肉精事件作为案例,那些养殖户并不知道瘦肉精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会有毒,只是知道它会让猪的卖相变好。


  监管部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行政不作为


  从客观上来讲,由于我国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分布散,规模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水平较低,的确为食品的监管造成了很大难度。但是,我国监管体系本身存在的漏洞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近来,我们发现食品监管部门频频出现“马后炮”,似乎他们已经习惯了“媒体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的五段式套路。食品问题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在质问:“我们的监管体系为何不能在食品问题事件发生前‘未雨绸缪’?”在某奶粉被曝光前的几个月内,有关部门曾对某奶粉进行多次检验,却“未发现问题”。部分监管部门出现了“让食品企业自己取样送至监管办公室检查”等可笑的举措,恐怕与某奶粉事件出现的原因不无关系。由此,笔者认为,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才是造成一系列食品问题事件的核心因素。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 2022 焦作市成汇食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豫ICP备2022013924号-1